首页 资讯 国内 民情民生 财经 旅游 社会 关注 法制 公益

旅游

旗下栏目:

《观音山风云录》专题片:第一集《观音山往事》

来源:新早报网-今日头条 作者:宗禾 人气: 发布时间:2023-08-10
摘要:《观音山风云录》专题片:第一集《观音山往事》

《观音山风云录》专题片

第一集《观音山往事

刚刚经历了一场透彻的夏雨,华南大地像是重新披上了一身绿油油的新衣。群山环抱中的广东省东莞市,此时仍然笼罩在一层层薄薄的淡雾之中。

 

透过这层层淡雾,一处由山峦天际线勾勒而成的轮廓依稀可辨,隐约中俨然一位安坐的长者,正将身边的一幅幅美丽画卷徐徐展现开来,不断映入眼帘的,是层峦叠嶂,是姿态万千,是满目苍翠,是峰回路转。

 

这万千风景,如同老骥伏枥、栉风沐雨的行者的身影,如同少年少女们轻盈的身姿和无邪的笑容。

这里,依山傍水,享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而得“广东绿肺”之名。

这里,就是东莞市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。

从深圳宝安机场驱车一个多小时,即到达东莞市樟木头镇。观音山的故事,就是从樟木头镇辖下的石新村开始的。

 

上世纪90年代,地处“珠三角”的东莞已经涌入大量外资企业,具备了初级“世界工厂”的潜质,各类工业项目和商业服务层出不穷,自然而然地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
当时的东莞,不缺工厂、产品、项目,但缺绿色的生态环境。为了进一步推动工商业发展,完善城市化配套功能,当地引入一些香港投资商,瞄准樟木头镇进行房地产开发。他们打出了“生态旅游”的概念进行市场营销,无异于为中国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带来一阵清风。

受此影响,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村村委会决定,利用现有生态资源,自筹资金,兴建一处森林公园。但是,当真正面对方圆十几里多是了无生机的荒山旷野时,项目资金随即成为了最大的难题,加上乡间复杂的人事和利益纠葛,导致建设进程几度停滞。

“那个时候,在东莞,大家都忙着建工厂、做产品,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。”

 

眼前这位儒雅的知识分子,名叫黄淦波,是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创始人和负责人,也是本片当中因为观音山森林公园而闻名的民营企业家。

观音山森林公园,这个滥尾的“烫手山芋”,于1999年11月被黄淦波正式接手。不过,因为项目过于独辟蹊径,过于“与众不同”,他心里也难免有些忐忑不安。随后,与石新村委会签订了《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联合开发合同书》,承包期限约定为50年。

黄淦波必须有妙手回春的能力,让项目在他手里起死回生。建设之初,他带领团队栉风沐雨,风餐露宿,对观音山18平方公里的生态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,最终提出一套保护性的整体规划:根据山体的走势和植被的生长环境,划定了重点保护区、生态核心区、适度开发区三大区域,确立了“保护优先、适度开发、长久建设”的发展思路和“文化立园”的发展战略。

 

2005年,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,观音山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,定名为“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”。2010年,园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认证。

作为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,这里拥有东莞市内最大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。2021年,观音山的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80%提升至目前的92%以上。曾有专家组检测发现,公园内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处每立方厘米达11000多个,大大优化了空气质量,成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。

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陈景玉介绍说:“只要有空闲,香港、深圳、广州等地的朋友愿意花上一个多小时来到这里。”

 

近年来,公园的游客每年达百万人次以上,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,已经成为中国南海之滨的吉祥福泽之地。

曾经的十里荒山,如今变成“广东绿肺”和城市氧吧,升华为世俗之人净化心灵的神圣之所,这既是劳动者辛劳智慧的体现,也是管理者一份难得的善举和功德。

这里的山,顶天立地,开拓人的视野,让人自信,让人勇敢;这里的水,壮阔人的心胸,让人坚定,让人包容,让人在磨难之中,感悟世界的本源。

这里是,观-音-山。

 

观音山上观音寺,

百步梯间百面佛。

回首群山风起处,

波谲云诡是南国。

          二〇二三年七月十七日星期一

编辑:编辑部